家規之四:不斷學習劉永好

劉永好家規: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
雖然雙親去世較早,但回想起幼年時父親母親對自己和兄弟姐妹們的教導來,新希望(行情論壇)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眼中充滿了無限的深情,在他看來,父母親的影響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人生基礎。
劉永好的父親出身貧寒,學生時期非常努力地讀書,抗戰時又義無反顧地冒著生命危險參加地下黨,解放后一直在政府相關的技術部門工作。他的一生有著很大的抱負,他總是跟劉永好兄弟講要不畏困難,敢于去闖,還要有社會責任感。
如果不是父親當年敢闖才會贏的教誨,也許就不會有劉氏兄弟后來砸鍋賣鐵的創業了。1982年,那個時候商人還被稱為個體戶,是個很容易被人看低的職業。那年之前,劉氏兄弟大哥永言在成都906廠計算機所,二哥永行從事電子設備的設計維修工作,老三永美在縣城的農業局當干部,而老四劉永好則在四川省機械工業管理干部學校當教師。
就在那一年,四個兄弟摔碎了“鐵飯碗”,賣掉了手表、自行車、黑白電視等“奢侈品”,在人們不屑的眼光中做起“萬元戶”的夢。剛開始的時候,在市集賣雞的劉永好甚至害怕遇見自己的學生,不過已無退路的他還是硬著頭皮干了下來。后來的創業道路也并不平坦,甚至曾經到了哥兒四個要一塊跳岷江的絕境,但劉氏兄弟最終還是像父親所說的那樣不畏困難,繼續了自己的選擇。
劉永好有一個秘書班子,專門為他搜集各種信息,對于一個有很大規模的企業來說,緊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而作為企業領袖應該不斷去學習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掌舵企業。
實際上,學習也是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傳承下來的良好習慣。“我的母親是個鄉村教師,她平生總是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尋找樂趣,她也一直在學習,直到去世。”
劉永好認為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別人打高爾夫的時間用來學習”,而無論與人談話還是接受采訪,他都可能因為對方一句話很有道理而掏出隨身帶的筆和本子立刻記錄下來。“肯學習其實是我們整個家族的一個共性,無論到哪里去,坐飛機、坐車,只要有閑暇時間,我們幾乎都是在讀書看報,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拿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去看書學習。”
現在,學習也是劉永好要求女兒劉暢的一條“家規”。
“過去家里很窮,所以我們肯拼肯吃苦,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新一代年輕人有著更優越和富裕的生活,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更加現代化和知識國際化的社會,他們的空間其實更大,不過要想成功,首先要學好本領。”
1996年,劉永好送女兒劉暢前往美國求學,2002年,22歲獲得MBA學位的劉暢回國一露面就已經是四川南方希望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然而,劉永好立下規矩,十年之內不允許女兒在媒體面前曝光。如此用心良苦的低調處理,其實劉永好只是為了讓女兒能有一個寬松的環境繼續學習。
“我希望將來她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現在她首要做的還是不斷去學習、積累,這是我對她的要求。”劉永好心里非常清楚的是,劉暢現在還不可能承擔得起操控全局的壓力,但傳承家族肯學習的傳統必然能使女兒終有一天挑起大梁。
家規之五:為人正直柳傳志

柳傳志家規:“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
“教導子女時百分之九十九應該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即使現在他們長大了,也應該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為真正重要的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李嘉誠教育子女的一條根本原則。
有一次,香港刮臺風,李家門前的大樹被刮倒,為了鋸斷大樹,兩個菲律賓工人頂風冒雨,全身濕透。李嘉誠見到此景,要兒子馬上起床換上游泳褲去幫忙,他這么做正是要兩個兒子懂得,職業不分貴賤,要學會尊重不同職業、不同地位的人。
柳傳志是中國企業界教父級人物,影響他最大的同樣是他的父親。在2003年父親的葬禮上,柳傳志講了這么一件事情。在他17歲那年,突然面臨嚴峻的考驗,父親和母親對他只說了一句話,“我的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做一個正直的人都是我的好孩子。”正是這么一句話,指導柳傳志好好走過了40年的路程。
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農村家庭,在家里六個兄弟姐妹中他最小。家里雖窮,但父母都讓子女上學,這在當時的農村是不多見的,他的很多鄰居都讓孩子輟學在家,為了多掙些工分,養家糊口。但昝家要求六個兄弟姐妹必須讀書。
除了給自己受教育機會之外,昝圣達最感激父母的還是教會了他如何做人,其中孝順是做人之根本。
昝圣達的爺爺奶奶很早就去世了,外公成了父母最親的人,有時候外公來到家里時,兄弟姐妹、父母有好東西都給外公吃。那時候昝圣達還非常小,但也知道家里的環境,從來不在父母面前撒嬌。
教育自己的孩子,昝圣達并不刻意地說給他們聽,昝圣達小時候,父母對待外公的親情他看在眼里了,現在他也要用自己的行為教導孩子。在昝圣達眼里,孝順的概念不光是給老人錢花,而是多陪著聊聊天,給老人做頓飯。對待年紀大的人,要發自內心表示尊重。他的這些做法已經收到成效,他的孩子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很尊敬。
家規之六:用心做事 曹德旺

閩劇有這樣一段:晚清時期,福建省福清市有個曹員外,家底殷實,但很是小氣。曹員外被刻畫成這樣一個人物:重男輕女、嫌貧愛富。
這段歷史不是虛構的,劇中的曹員外就是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曾祖父。
曹家最終還是沒落了,曹父開始變得厭世。每天喝一兩毛錢的地瓜燒,喝得醉醺醺的,絮絮叨叨地給曹德旺講述他做生意、做人的過程。
曹父很嚴厲,在日本11年的生活給他影響很大,他也以此教訓曹德旺:18歲以前不能留頭發,不能留胡子,更不能喝酒;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有什么話吃完飯再說。
有一句話,曹德旺曾經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對曹德旺說:當你悟透這個道理的時候,我不在了。現在,曹德旺承認了這一點。當時,喝醉了的父親說了20幾個“心”: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小時候得到的這些教導已成為曹德旺的財富,然而,每每提及父親,他總會說:我很恨我父親。他尊敬的是自己的母親。小時候,因為調皮,他經常被父親毒打,在這個時候,母親就出來幫他。雖然父親給了他很多啟發、很多知識,但手段太強硬。曹德旺一直認為孩子成長的時候,一切都是天意,打也沒用。性格柔和的母親成了曹德旺的依賴,他認為自己做生意受父親影響,而做人則是受母親影響。
曹德旺現在已是兩子一女的父親,長子曹暉,現年37歲,最小的孩子也已經28歲。身為人父,曹德旺覺得自己“嚴重失職”。原因有二:在有了孩子之后,為了養家糊口,四處奔波,根本無力顧及孩子;另外,父親對他的教育無法支撐他對子女的教育。
父親固然也曾留下不少教誨,譬如“有多少心做多少事”。然而,這些無法傳承給子女。發生在曹德旺身上最平常的情景是:我回家他們都睡覺了;我走了,他們還沒起來。
不過,這位自認為“不合格”的父親談起自己的子女時還是頗為欣慰:他們不抽煙、不喝酒、不賭錢、不嫖娼,如果不告訴你他是曹德旺的孩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富家子弟。
曹德旺信佛,他認為這是佛祖對他的報應。“好人有好報”是信佛的人經常提及的,如果撇開這個迷信,曹德旺認為是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了榜樣。
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孩子立過規矩,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曹德旺說:我只限定不準吸毒,別的無所謂。
在孩子八九歲時,曹德旺開始給他們講這些問題,書該怎么讀,你們自己選擇;或讀或不讀,你們也自己選擇;但有一樣,吸毒是絕對不行的。他這些做法,繼承了母親的個性,結果還是讓他滿意的:孩子們看我那么辛苦,他們也理解。
等到孩子出國求學的時候,因為福清市在國外有很多幫派,互相之間難免爭斗。送長子曹暉上飛機時,曹德旺叮囑兒子:我們是做生意的,不管他們是哪一幫、哪一派,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不管。這些曹暉做到了,學成歸來。
現在已到了家族企業傳承的時候了,曹德旺依然沒有為兒子定下規矩,但他也有自己的愿望:企業家很想賺錢,但不是以賺錢為主。如果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將非常滿足。
雖然沒有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責罵、毒打,曹德旺認為自己的行動教育了孩子。早起晚歸、省吃儉用、仁慈關愛、負責任,他希望曹家的子女都能如此。 (本文來源:瑞麗女性網 )
曹德旺家規: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