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于坐在課堂
在外人眼里,陳曦或許更應該理所當然地選擇一條學術研究的道路,成為科學家。但外表沉靜的陳曦卻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雖然他渴望能安靜的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論,或是周末的下午給別人講課,也喜歡經濟理論和哲學,崇拜尼采、薩特、叔本華和黑格爾,但他卻選擇了退學,走上通往企業家的道路。
對于這個決定,陳曦的解釋是,“我希望能成為對社會、對別人有貢獻的人,能為更多人承擔責任,但自知天賦不夠,很難用科學理論造福社會。而企業家是個不錯的角色,我想用商道改變社會。另外,我從小就對經濟敏感,有成為創業者的特質。”
的確,他比一般人更早地展現了創業天賦。在少年班上學期間,陳曦就開始賺錢了。1997年初,當很多人對互聯網還很陌生的時候,他已經利用B2C的模式贏利,“比馬云的阿里巴巴要早幾年。”一家香港的風險投資公司一下子投了400萬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陳曦毅然離開了學校,和伙伴們在天津、北京、杭州等地開設了公司,他的身價也一下子漲到了幾千萬。
從失敗中獲益
1999年,他在北京創辦了第二家公司,做行業管理軟件開發。年輕的陳曦早就聽過許多IPO的故事,上市的愿望異常強烈。他并入了一個據稱即將上市的公司,最終該公司并沒上市,陳曦的公司股權卻在并購后異常復雜,局面難以操控。買殼上市的失敗讓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慘敗,身價一下子從幾千萬直落到50元。
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一個人坐在已經破產的公司的辦公室,看工人們一點點把家具搬空,守著一盞小黃燈看天一點點亮起來。但他沒有被失敗擊倒,“失敗的教訓是很好的財富,給了我更多思考的機會,讓我不斷去完善自己。真正偉大的斗士不僅僅是把對手擊倒,而是被失敗擊倒后再勇敢地站起來。”
“今天我選擇一件事情會非常專注、有耐心,盡管周圍的人都不相信我,我還是會堅持。”他也時常會想,或許今天所做的一切明天就都沒有了。“這個行業就是這么殘酷地巡回往復,但我不怕,能夠成功的人必須明白‘大賭大輸’的道理。”
他說自己是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這和學習哲學、計算數學有關。我會悲觀地思考一些問題,同時樂觀地去面對。我相信人生終究是一場悲劇,但越能體會悲劇意義的人也越勇敢。面對悲劇的人生,我選擇轟轟烈烈,即便落幕,也希望沒有任何遺憾。”
高瑀80后藝術標本
高瑀,1981年出生,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他飼養的“熊貓”是藏家們夢寐以求的寵物。
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中,高作品《看不懂也猜不透》以近30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再次創造了亞洲同齡藝術家的最高成交紀錄。81年出生的他,很快被視為80后藝術家的研究范本之一。而近期在北京晃悠的他也的確是為了準備一個名為“標本”的個展,對于自己是否是80后畫家的“標本”,他不置可否。
80后的藝術童星
清瘦的高,有些帥氣,卻沒有刻意地表現不羈。高認為自己不算明星,至少現在不是,明天一早起來也不會是,但有可能在三年后。他給自己定了一個三年計劃,誰會知道呢?也許更早,運氣不知道會埋伏在哪一個拐角處?在高的眼中,明星分為兩種,一種是梁朝偉那樣的天生明星命,隨便的一個眸子迷倒一片;另外一種就是劉德華,不停的在失敗和成功之間徘徊,稍有松懈就可能失敗,并且搭上所有先前的成績。高謙虛的認為自己將成為劉德華這樣的明星。當然被問到要成為劉德華之前做了什么樣的準備?高的回答多少有些令人吃驚:“盡量不談藝術,并且不靠藝術活著,隨時遠離藝術。”
這個不把藝術當回事,只看重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年輕心中的藝術家是誰呢?高認為拐走西施的陶叔公就是明星藝術家,按照現在的標準,他絕對是有錢人,風華正茂、風流倜儻,身邊的美女跟過電影一樣頻繁,可是偏偏要從皇上手里撬食,只為個名為西施的女人。
瘋狂的石頭
關于金錢的討論,早就不被藝術家嗤之以鼻了,這真是一個令人驚喜的變化。成為富豪,實踐富豪對他們而言也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F在一年能生產出70萬至90萬人民幣作品的高就是其中一個,他希望自己能成立一個圖書出版社,把自己喜歡的漫畫書一股腦地獻給漫迷。
外表絕對80后的高與他的生活方式可謂大相徑庭,高大多數時間生活在重慶,安靜而祥和。總覺他是個孩子,其實他比我們想象的成熟。被問及“有錢以后生活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時,他有些像打太極般地回答道“借《功夫》里的一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跨界游戲
“跨界”對于高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他特別熱衷“不打糧食”的活兒,在藝術市場火爆的當口,他照樣扔下畫筆“不務正業”,他一連在北京泡上兩個月,就為了制作一部找不到地方播出的動畫片。他絲毫不避諱“商業”,他曾經為超級商業的Nike設計了一款性感的足球,足球上面畫滿了乳房廣東話里“踢波”這個踢足球的發音。他一手包裝打造的青年旅館“熊貓小堂”,在云南漱河小有名氣,在當地你可以不知道星巴克,但不能不知道“熊貓小堂”。這個機緣,來自高去麗江的一次旅游,他非常喜歡那里悠閑甚至無聊的生活。高對麗江不僅僅是留戀不舍,年輕人的行動力總是很強,很快一個名叫“熊貓小堂”的旅館誕生了,因為自己的作品就是以熊貓為話題,所以旅館整個視覺系統也是熊貓為主,也許都是年輕人,旅館的客戶都是一些年輕人,有點像青年賓館。高準備把熊貓小堂開到北京來,地方已經選好了,在大山子附近,按照高的話說:“想一定要趕上奧運會這個賺錢的機會。”
如果你跟“藝術家”高談話,可能你會有點緊張,甚至你會有點懷疑,這么不自討苦吃完全放松的人還算不算藝術家?其實這就是80后真實、不羈的一面——藝術對高來說首先是個新鮮、刺激的樂事,恰巧也是個謀生的手段,除此以外或許沒那么多深入淺出、由表及里的道理。
趙寧中關村男孩的非常體驗
趙寧,生于1982年,北京華寧遠志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CEO,2000年注冊域名“中關村男孩”,2003年注冊成立華寧志遠公司,后將網站更名為“非常在線”。
從學生到老板
趙寧天生就是個商人,當童年玩伴還做著“警察夢”、“科學家夢”時,他卻說:“長大后,我要開公司當老板!”也許是一種緣分,趙寧與互聯網結緣很早。初一那年,家里的電腦升級為586,趙寧開始學著上網,學著建個人主頁。也是從那時起,他將自己的創業方向定在了互聯網。
趙寧是那種典型的北京男孩,說話夠沖、夠爽直。面對記者,他毫不隱瞞:“我從小就淘氣,初中的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物理考試還得過20多分。”但突然有一天,這個讓老師頭疼的差生卻開始發奮學習了。問起原因,趙寧的回答很簡單:“我的創業目標促進了我的學業。”那段做個人主頁的經歷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創業,沒有知識是不行的。想通了,趙寧行動得很快——他讓爸爸買了一張漢語拼音表,貼在墻上天天看,他甚至將小學數學書、語文書統統買回了家。
2000年,還在上高三的趙寧用“中關村男孩”的名字注冊了域名,而這也成了非常在線的前身。趙寧是個戀舊的人,比如他至今還在用著一個神州行號碼,那是他的第一個手機號碼。再比如他的MSN上至今還保留著“中關村男孩”的拼音縮寫,那是他事業的起點。2003年6月,一直用業余時間“倒騰”網站的趙寧有了個大膽的想法——休學創業,“和我一塊創業的有五個人,他們已經提前租好房子開始辦公了,而我卻還被‘關’在大學城里。如果因為做得不好而失敗的話,我心服口服。但如果因為毫無發揮空間而失敗的話,我不甘心。”等待學校審批的過程很熬人,也正因如此,趙寧至今都記得接到學校批準通知的日期——2003年12月14日。第二天一早,趙寧騎車出了家門,但這次他的目的地不再是學校,而是中關村。從學生到老板,趙寧的角色轉變只在一夕之間。
從拉客戶起家
創業之前,不少親戚都在給趙寧潑冷水。“一件事能否成功跟其他人怎么說沒有關系。能創業的畢竟是少數,如果大多數人的想法都和你一樣,那大家就都成老板了。”趙寧有自己的判別標準。為積累人脈,趙寧在創業前專門跑了一年的發布會,認識不少圈里人。正是這些圈里人給了他最中肯的意見。
“我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正是因為這份平和的心態,趙寧可以在王府飯店吃大餐,也可以在地攤吃五毛錢的餡餅;因為這份平和的心態,他可以開車去公司,也可以坐公交車去上班;因為這份平和的心態,他可以在聽到“非常在線做得不錯”的評價時謙虛道謝,也可以在聽到“非常在線毫無特色”的評價時欣然接受。
為了創業,趙寧自掏腰包,將攢下的10萬元錢全部投了進去。
創業是艱苦的。為了省錢,他們在每月租金1660元、冬冷夏熱的鐵皮房里辦公。為了省錢,他們將服務器放在成本較低的天津……最開始,非常在線的內容很少,知名度很低,無法得到客戶的認可。“那時即使是免費給廠商做產品評測,都沒有人愿意與我們合作。”問趙寧創業以來最高興的事情是什么,他的回答竟然是“用一周的時間為公司拉來第一個客戶”。那是一個專做電視卡的客戶,牌子不大,當時的廣告費是每月400元。萬事開頭難,但趙寧還是做到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挺過那段日子。想要創業,就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頁次:2/2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