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原產熱帶地區的蔬菜,貯藏最低溫度為10-12℃,例如黃瓜、青刀豆,由于溫度較高,冷藏庫內嗜冷微生物在最適宜的溫度中,所以繁殖迅速,同時由于較高溫度下,蔬菜代謝作用較強,容易衰老,所以這類蔬菜的貯藏期較短。
因此,冷藏庫內控制侵染性病害,主要是控制溫度。如果預冷不及時,降溫緩慢,貯藏溫度過高,溫度波動,那么在冷藏庫內很難貯藏好蔬菜。
溫度管理,包括根據貯藏蔬菜的種類、品種穩定最適宜的低溫,防止冷害等生理病害,防止庫內溫度的不均勻,是控制入庫后蔬菜病害的重要手段。
蔬菜的貯藏,由于是活體貯藏,所以存在著貯藏期,接近貯藏后期,由子本身衰老,容易為微生物侵入,所以后期控制較重要。如果發現變質,即準備出庫。蔬菜的貯藏期,根據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產地和貯藏條件不一。
實例①
大白菜細菌性軟腐病
病源:細菌。
癥狀.白菜細胞間果膠質或細胞壁纖維素受到破壞,細胞彼此分開,組織解體出水,以致沾滑,成有臭味的堆團。根據發病部位,有三種類型,即莖基軟腐、爛心、外葉的干腐和濕腐。
原因:軟腐細菌寄主廣,貯藏白菜發病,除了收獲季節時帶有病株以外,庫內只要有病菜爛葉,細菌即可生存。菜幫的自然裂口、蟲傷、機械損傷都可作為細菌侵入的門戶。在庫內濕度高,有凝結水時,細菌將進一步蔓延。細菌對溫度要求不嚴,最合適溫度為20℃左右。
防治:清潔庫房,清除病殘體。白菜在收獲后,適度涼曬,減少機械傷,凍菜、病株不能入庫,控制溫度,貯藏溫度0℃,不宜波動,及時預冷,講究碼堆,使溫度均勻,選擇抗病的品種。
實例②
青刀豆炭疽病
病源:豆刺盤菌。
病狀:豆莢上產生褐色小點,長圓形或圓形,邊緣淡褐色。
原因:發病適宜溫度為17℃左右,低于13℃病勢停止,收獲時遇溫涼多濕,不能及時預冷、降溫發病嚴重。
防治:在地勢低洼、種植過密、土壤多粘地區收購青刀豆容易帶菌,收購后青刀豆不能長期處于17℃左右和高濕環境內,應及時預冷、降溫至13℃以下,不能低于8℃。青刀豆只能短期冷藏約8-10天,收獲后應立即加工。
實例③
綠熟番茄的冷害
病源:溫度過低。
癥狀:長期保持綠色,不能后熟,有時有褐色小斑點。
防治:注意番茄的適宜貯藏溫度,不能低于12℃。冷藏
時住意溫度均勻。
實例④
綠熟番茄的CO2中毒
病源:貯藏環境中CO2過高。
癥狀:綠熟番茄表面具有褐色的斑點,隨中毒時間的增長,癥狀加深,斑點擴大、連片,且斑點表面呈凹陷,呼吸強度一般說來增高。
原因:當CO2過高時,容易得病,無病源微生物,在輕度得病后,改變環境CO2分壓,升高O2分壓,可以治愈。
防治:注意貯藏環境中的CO2不宜過高。
實例⑤
綠熟番茄的氯毒害
病源:氯濃度過高。
癥狀:綠熟番茄蒂部開裂,隨氯濃度升高,開裂加深至果座中部,容易伴隨腐爛。
防治:氣調中氯的消毒濃度不得超過1500ppm。番茄內每100克含氯約36.75毫克。
貯藏的大白菜要求有"八成心”,其播種期要比用于消費性的大白菜晚幾日。要求選擇中晚熟品種,例如青幫河
頭、大青幫、城陽青等。各地的適宜貯藏品種不一,需因地制宜。貯藏菜栽培時,氮肥不宜過量,應增施磷、鉀肥,收獲前停止灌水。適當提早收獲。收獲期過早,影響產量;過晚,容易受凍。并應適當拉長收獲期,避免集中入庫壓力,有利于防冷入庫。 |